20块金牌的差距,中国人去哪找回来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

16天的时间里,一共决出了307块金牌、307块铜牌和360块铜牌,其中美国以46金、37银和38铜再次占据了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料第一名,中国以26金、18银和26铜名列第三,落后于美国及英国。值得一提的是,上届东道主英国这次不在本土作战,排名反而比上届更进一步,以27金、23银和17铜的成绩力压中国,位居亚军。

 

为什么美国一直雄踞奖牌榜前三

 

现代奥运会始源于1896年,回顾百年奥运,美国在有参赛的27届里夺得金牌榜冠军有15次,亚军有10次,季军有2次,而季军也是美国参加奥运会最差的金牌榜名次。

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在奥运会成绩上真正并且长期战胜美国?相信这是很多中国人的问题,也是大家的夙愿。

 

是因为美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运动天赋高?

那为什么巴西、阿根廷和非洲一些国家同样身体素质不错的运动员没有获得类似的成绩,而且除了田径短距离和篮球这些以黑人为主的项目类别以外,美国参赛运动员基本上是白人,也不能说占有什么很大的先天优势。

 

是因为体制关系,或者商业利益?

很多人又讨论到中国在竞技体育上的“举国体制”到底是利是弊,也有人注意到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动辄获得百万级奖金。

在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一个部门是类似中国的“国家体育总局”这样的机构,专门培养、训练和管理运动员。只有一个相关的部门叫“健康与公共事业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它的工作内容和重心有点类似中国推动的“全民锻炼、全民健康”,而且主要是建议和倡导的方式推进工作,给予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

美国奥组委给金牌运动员的奖金才2.5万美元,而英国更是秉承着一贯“抠门”的传统——没有奖金……可能那些顶尖的巨星会得到一些商业赞助和广告,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代表队里都不会占多数,美国同样如此。

没有政府大力推动,没有高额奖金,难道美国运动员真的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去参赛,只为了更好的成绩,只为了强烈的国家荣誉感而奋斗?

 

答案,显然否定。

 

如果说美国长期雄踞奥运会奖牌榜且趋势不减让人感到可怕,更可怕的则是美国人还不太在意奥运会。如果你去问一个普通美国人,一场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和一场美国橄榄球超级碗决赛同时举行,他将选择看哪一个?你听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超级碗,甚至可能连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关注度都要高于奥运会。

所以说,美国从政府到民众都没有太把奥运会当一回事,成绩好也不能完全归功于金钱,那究竟美国怎么做到“百年恒强”呢?

 

美国有多少人在参加体育运动

 

美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热爱体育且爱好范围最广的人群之一,而且美国人爱好体育不只是喜欢看体育节目,更喜欢直接参与其中,直接下场比赛,跟自己比、跟别人比都行。

如果一个美国人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不管学校、公司还是社区里,基本都不遭人待见,也不好意思跟别人交流。

在政府里,总统有个传统,每年都会在白宫接见四大体育联盟当年的总冠军,而且对冠军队成员了如指掌。奥巴马很喜欢篮球,他甚至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运动天赋的总统,而他对NBA巨星如数家珍,而且跟好多球星都是哥们,经常去现场看比赛。

在硅谷,在华尔街,不管是科技界还是金融界,成功人士的形象都是:小麦色的皮肤、富有肌肉线条且匀称的身材、有一副随时跑上5公里的好心肺。而且大家周一上班碰见的第一个话题,往往是“昨天的某某比赛看了吗?……”

在学校,美国的幼儿园就开始有各种体育兴趣班,足球篮球橄榄球棒球网球是必须的,还有击剑滑雪登山冲浪等各种特色项目。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即美国大学体育协会举办的篮球赛的电视转播权价格居然不逊色于鼎鼎大名的NBA。

在社区,在家庭,如果一个美国本土家庭接待你,他们不一定向你炫耀他们的大花园、大草坪或者孩子读书成绩有多好,而很可能拿出自己孩子之前在学校棒球队的比赛录像跟你一起分享,甚至还会跟你开心地讨论“我带孩子去看了哪几场经典的比赛”、“我陪孩子一起参加了几次体能/技术锻炼”。

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里,成功不是跟金钱划等号,你要攀登人生巅峰就应该有很棒的身体,有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更重要是拥有与人竞争和合作的体育精神。

 

美国富裕家庭更重视体育运动

 

家庭条件不好,所以送孩子去体校搏一下,看看能不能练出点成绩?

读书读不好,所以让孩子去练练体育,看看能不能有点出息?

家里条件不错,孩子文化成绩也挺好,就专心读书吧。

对不起,美国人往往不是像上面这么想。越是富裕的家庭,越是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他们越重视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头脑和运动精神。

 

我有一位华裔朋友,他也是我哈佛的校友(他读的是哈佛本科,我读的是哈佛MBA),在考取哈佛这件事情上他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在他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打高尔夫球,而且也用很多顶尖的高尔夫球运动员作为榜样去激励他,结果他的高尔夫球打得很不错,在哈佛入学申请中成为了很好的加分项。

我另外还有一位华裔朋友,他在孩子读中学的时候送孩子去练水球,这是一个可能中国人认为很偏门的体育项目,可是他的孩子很喜欢,第一次参加就迷上了,于是他后来就一直很支持自己的孩子,甚至到最后他还申请并成为了美国水球协会的理事。

我的这位朋友加入协会后发现担任水球协会理事基本上都是白人,而且都来自高收入水平的家庭。他通过内部交流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一个道理,也分享给我:孩子练水球这个项目其实是需要整个家庭的投入,送孩子去锻炼和比赛需要时间投入,帮助孩子维持好的心态需要精力投入,聘请教练、购买装备、到处参加高水平比赛又需要金钱投入,所以在美国往往要高收入水平的白人家庭才会做这么大的一个投入。

 

迈克尔·菲尔普斯就是这么一个好例子,他们一家属于美国很典型的中产阶级,妈妈是一名老师,爸爸是马里兰州的一名警官,同时还是一个狂热的橄榄球爱好者。菲尔普斯小时候很喜欢体育运动,只不过那个时候是棒球和橄榄球之类的项目,也没玩得很专业,甚至医生说他有“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症状就是缺乏持久性,什么活动都做不长久。

但是,菲尔普斯的父母还是很积极地支持他去尝试不同的体育活动,包括他的两个姐姐后来也从事了游泳运动的。菲尔普斯11岁的时候被游泳教练鲍伯·鲍曼发现了他的天赋,后来就跟游泳结缘,彻底一发不可收拾,在他参加的五届奥运会里拿到了23金、3银、2铜的成绩,可谓是前无古人,多半也后无来者。

虽然说菲尔普斯是一位集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心理素质多项合一的、千载难逢的顶级运动员,再加上美国本就是游泳强国(这让他有机会再多拿一些接力项目的金牌),但毫无疑问,“孵化”菲尔普斯的群众基础就是美国数量众多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不只是经济富裕,还很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帮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

 

中国家庭才是金牌的坚实基础

 

很遗憾,在中国人对“举国体制”一片骂声之下,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体制,但其实在经济条件不怎么富裕或者说条件不太成熟的时代,国家采用这个方式去快速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顶尖的运动员,其实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在一片奥运爱国热潮中,大家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当你在为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获奥运会金牌而摇旗呐喊的时候,你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运动了?当你看到中国男篮以62:119输给美国男篮57分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工作几年后的自己三步上篮也有点气喘吁吁?当你在朋友圈发着“中国乒乓球把对手打哭,中国男足躲在家自己哭”之类段子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也没怎么认真带孩子踢过球?

自己身体力行地去运动,让孩子热爱体育,你不一定能帮中国赢回20枚金牌的差距,但至少,你和你的孩子能收获这些:

有健康的体魄,有不错的身材,如果你能练出人鱼线和八块腹肌,那当然更好;

有很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体育锻炼往往是对大脑的最好休息方法,而且肢体探索对孩子来说非常有益,能把一个运动玩透了的运动员,往往也是高智商的人;

全副精力投入运动之后,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不容易空虚无聊和误入歧途,这点对孩子尤其重要;

有与队友合作的团队精神,有与对手良性竞争的雄雄斗志,还有屡败屡战和挑战巅峰的坚强意志;

最后,可能也是中国家庭觉得最现实的一点,现在哪个世界名校录取学生时,不会询问一下你孩子的体育爱好呢?

 

20块金牌的差距,现在就可以开始找回来了,不需要等四年之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