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性再攀最高峰,赵小兰美国政坛起点在哪里

当地时间2017年1月31日,美国华盛顿,赵小兰在副总统彭斯和丈夫麦康奈尔等人的见证下,正式宣誓出任美国交通部部长。这意味着赵小兰成为首位两度进入美国政府内阁的华裔女性,这也是迄今为止华裔女性在美国政坛担任的最高职位。

 

 

赵小兰为何弃商从政

 

早在特朗普执政之前,赵小兰在里根及布什父子执政时期均获得青睐担任要职。特别是小布什执政时期,她担任劳工部部长八年,是第一位正式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

翻看赵小兰的履历不难发现,她是一位典型的精英家庭出身的华裔女性。在1979年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她进入美国花旗银行工作,随后在1983年通过申请白宫学者,从数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从而展开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直至达到华裔女性目前在美国政坛的最高点。

在那个年代,对于大部分的华裔来说,能有一份在银行的、稳定的高收入工作已经算是佼佼者;华裔又是低调勤劳的典型群体代表,投身到美国政坛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促使赵小兰放弃丰厚的收入,选择加入美国政府?从她成为白宫学者后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个中缘由,“它每天都在向我打开一扇新的门,我每天也都在学习新的东西”。

很多人不禁会追问,白宫学者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它是如何申请的?又是如何能成为进入美国政坛主流圈的最佳途径?作为2009-2010届的白宫学者,我想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有趣的历程。

 

2009-2010届白宫学者与总统奥巴马的集体留影

 

白宫学者项目的起源

 

白宫学者项目创办于1964年,当时美国处于一个思潮涌动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因为越战的原因对政府非常反感,从而导致美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政府的不信任度跌到了历史低谷。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当时的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人才甄选机制,让这些人才通过亲身体验联邦政府的高层运作,提高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这就是白宫学者项目的由来。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每年美国政府就从全美各地选拔各行业中最优秀的年轻人,并直接把他们安排在核心行政系统的一级官员身边工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这些未来的行业领袖可以把一些理念灌输入整个社会,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通达。

 

第一届白宫学者留影(照片来自:白宫学者基金及联谊会)

以下都是一些非常知名的白宫学者:

  • 前国务卿柯林·鲍威尔(Colin Powell)
  •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罗伯·乔斯(Robert L. Joss)
  • 纽约证交所前主席马歇尔·卡特(Marshall Carter)
  • 李维斯服饰(Levi Strauss)前CEO罗伯·哈斯(Robert D. Haas)
  •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前董事长汤姆·约翰逊(Tom Johnson)
  • 美国陆军上将韦斯利·克拉克(Wesley Clark)
  • 普利策奖得奖作家多瑞丝·基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

 

白宫学者的申请过程

 

白宫学者项目每年招收约10-15人,基本条件是:申请者必须是美国公民,有双重国籍者一旦被选中,必须放弃非美国国籍。年龄一般在28至36岁之间,除了受过高等教育,在自己所在领域要有优异的表现,具备杰出的领导才能,还要经过至少5位来自原工作单位/企业、在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进行推荐,之后更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笔试、面试和严格的社会安全背景调查考核。

正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甄选条件和环节,再加上每年该项目的申请者多达数万人,从而导致录取率极低,比如赵小兰是1983届的白宫学者,当年的申请者共有5.5万余人,经过多轮筛选,最后录取的仅有13人,录取率为万分之二。而赵小兰也是其中最年轻的、唯一的一位华裔女性,这非常的难得。

在申请白宫学者之前,我在英特尔总部工作了七年。此前,我并没有听过这个项目。英特尔的一位独立董事,也是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Reed Hundt在一次交谈中和我提起了这个话题,并鼓励我去试一试,他说:如果入选,那将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也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听了他的建议后,我认真地做了研究,并对这个项目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不久之后我就正式提出了申请。

 

申请步骤:

 

1. 开放申请阶段(Live Application Period)

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开始,到第二年的1月结束,有意向的申请人按照政府要求填写各种申请表格,提供各种材料和信息(其中尤其包括社会安全背景信息)。

 

2. 区域筛选阶段(Regional Finalist Selection)

一般是3至4月份,候选人会被告知已通过前一轮的筛选,然后按照具体的面试地点及时间参加区域面试。在这一阶段,政府必须要对候选人完成初步的背景调查。我记得我在这个阶段的面试被安排在洛杉矶,主要是洛杉矶的一些前白宫学者或前官员对我们进行面试,比如前洛杉矶市市长和前联邦法院院长都是我们的面试官。

 

3. 全国公示阶段(National Finalists Notification)

通常在5月初,从区域筛选中脱颖而出的候选人就会被公示到政府相关网站上,并且开始接受进一步的、更严格的安全背景调查。

 

4. 筛选周末(Selection Weekend)

到了6月份的某个周末,大概有30名候选人会被邀请到华盛顿进行第二次的面试。这次面试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到了这个阶段,面试官的级别就非常高了,他们都是由总统特别指定的政府要员,或者是白宫学者委员会的核心成员。

 

记得在这一轮的面试里,我见到了美国著名建筑师林璎,她是越南战争纪念碑的主设计师;我也见到了Wesley Clark,一名退役的四星上将,曾经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长官;还有一个面试官是Paul Sarbanes,他曾是美国参议员,接下来还遇到了很有名的媒体人Tom Brokaw。类似这样的12个人组成了面试小组,他们会轮流或者搭配着对我们进行面试。有一些细节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印象也特别深刻。

由于我是进入Selection Weekend的申请者中唯一的华裔,而且10岁前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之后才到美国,这样的经历在白宫学者里很少见到,所以当时Wesley Clark,这位前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就问我:“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忠于哪个?如果美国需要你,你会怎么选择?” 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尤其当这个问题来自一位四星上将(美国国会规定,美军的五星上将军衔只在战时授予,所以和平时期的四星上将基本就是最高军衔)。

我回答他说:“我一直想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为什么我要把它当成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并为之付出努力,就是因为我不希望您说的这件事会发生。如果我没有努力去做,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很多人没有做到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那两国之间才会发生像您所说的战争。而如果我们做到的话,就会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

另外,著名媒体人Tom Brokaw的问题也很特别。他说,我70年代末去过中国,我住在上海当时还算不错的一个酒店(和平饭店),就在外滩边上。酒店的房间里没有空调,那时候正好是冬天,非常冷。有一天我工作回来的时候,突然跳出一只很大的老鼠,从房间这边窜到那一边,说到这里他看了我一眼问:“那只老鼠现在还在吗?”我望着他,很无奈地跟他说:“现在的和平饭店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也不知道那只老鼠还在不在,但我希望那只老鼠仍然过得很好。”

相信不少中国人看到这两段面试对话,都会对面试官提问背后的想法产生不那么好的推测,但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他们之前对中国的观念和印象并不太好,而这些负面印象一旦形成了固有思维之后是非常难以被改变的。但不代表他们不能被改变,只是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并坚持下去。我和其他申请者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希望通过白宫学者项目能够更多去了解和参与政府核心行政事务,但我也有自己的个人原因,作为华裔,我希望到美国政府内部去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加深沟通并尝试搭建友好桥梁。

到了这一轮的面试阶段,联邦调查局(FBI)即同步开始做最彻底的背景调查,这其中包括工作经历和个人经历的调查。当时由于我曾去过70多个国家,所以整个调查过程还是很繁琐的。当然,这样一个漫长而又深入的调查只是为了确保每个入选者都必须有最高信用级别(Top Credit),这样才可以最终被政府聘用并成为白宫学者的一份子。

 

5. 总统筛选(Presidential Selection)

同样是六月份,白宫学者委员会会把候选人在前面几轮筛选中的表现和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结果写成报告,提交给总统。经总统批准后,白宫新闻办公室将公布最终也是最幸运的那十几位白宫学者的正式名单。如果在白宫官网公布的2009-2010届白宫学者名单中看到Zheng Huang, 32. Hometown: San Jose, CA,对,那就是我。

 

6. 确定岗位周(Placement Week)

在7月份,我们除了必须辞去原有的工作,跟原单位/企业进行交接,还要去白宫做定岗面试,以确定我们在8月正式报到时到哪个部门任职。其实作为白宫学者,我们的选择是挺多的,因为每个部门都知道白宫学者是各个领域非常优秀人才,而且又是由政府来支付薪水,所以他们非常欢迎我们加入。我记得当时我面试了8个不同的部门,最后定下来去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缩写为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或称国际援助局)。

 

从白宫学者起步的精英们

 

自1964年至今的五十多年,白宫学者项目已经诞生了超过800多位白宫学者,很多人因此加入政坛,但更多的成为了美国各个领域中的精英。

除了赵小兰之外,美国前国务卿柯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可以说是白宫学者中最知名的政界精英,也是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他就是以白宫学者为起点慢慢走上了从政之路的。

而我们那一届白宫学者中,也有一位顺利进入了政坛。在进入白宫工作之前,他曾是《华盛顿时报》的记者,主要负责中东板块的新闻报道。有一次,当时的副总统拜登要访问以色列,其国家安全顾问布林肯便让这位记者起草一份演讲稿。由于稿件写得非常出色,他得到了布林肯的青睐,在后来布林肯成为副国务卿的时候,这位记者便出任了国务院的总参谋,他也成为了当时白宫最年轻的总参谋。

除了政坛之路以外,白宫学者在完成一年的工作以后,更多的人选择投身其他领域,并逐渐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多瑞丝·基恩斯·古德温是美国有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也是最早的一批白宫学者。关于她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白宫学者中女性人数往往特别少,多瑞斯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当时的约翰逊总统常常在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之后,会跟她分享自己的苦恼。聊到后来,素材和内容都很多了,这位总统就跟她说:”不如你就写一本关于我的书吧。”所以,多瑞丝的成名就是因为她写了一本关于约翰逊总统的书——《约翰与美国梦》(Lyndon Johns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后来,她又持续写了多本关于总统的著作,成了一个专门写总统的畅销书作家。

白宫学者的选拔流程是我经历过最漫长的,面试也是最多的。白宫花了那么多时间,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到底想找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既看申请人的学历背景、企业背景和个人成就,但更看重申请人在“公众服务”(public service)上的意识和表现,说白了就是”你能否真正服务别人”,有点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为人民服务”。

所以,白宫学者的核心挑选标准就是:你是否内心认可并真正为社会造福?你能不能成为一个能带动别人的领袖?你能不能和别人合作?这点很特别,因为成功的人很多,成为领袖的人也不少,但是有想”服务别人”这种心态的人其实是很少的。

很显然,能得到先后四任总统青睐的赵小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华裔之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