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上海画报》
2016年4月刊 人物专栏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点53分,与上海远隔千山万水的加勒比海岛国家海地爆发了里氏7.0级的强烈大地震,这是该国自1770年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此次震中距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因地震而导致的海啸又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破坏性灾难,使这个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据后来报道,在那次地震和海啸灾难中遇难人数超过27万人,已占海地全国900多万人口的3%。虽然灾难的发生地与我们距离很远,普通民众只能通过遥远的祝福和简单的募捐,表达我们的悲悯和同情,但是一位当年从上海弄堂里走出去的男小囡,却在那时担负起了救助海地全国人民的重大责任,他的名字叫黄征宇。
2009-2010届白宫学者与总统奥巴马的集体留影
前排左一为黄征宇
这位出生在上海的小男孩,当时任美国国际援助局局长特别助理,是奥巴马总统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在海地发生灾难前的几个月,他刚刚从鼎鼎大名的世界五百强英特尔公司以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身份,获得公司举荐进入白宫,担任国际援助局局长特别助理,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移民群体的白宫学者。在黄征宇之前,同样拥有这样殊荣的华人是曾经出任小布什总统执政团队国家劳工部部长的赵小兰。有趣的是,虽然赵小兰出生于台北,但她的祖籍和黄征宇一样都是上海。
在海地灾难发生后,当时美国国际援助局成立了特别应急部门,黄征宇负责分管海地全国通讯的抢修和恢复工作。黄征宇事后回忆说,“我记得当时整整一周没有一天是凌晨三点前离开办公室的。有一天晚上,大概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我走出办公室看到满天星斗,夜空非常漂亮。我深吸了一口气,对累极了的自己说,这可能是一辈子最有价值的事情,我现在每天多坚持一分钟,可能就可以多搭救一个人,多一个让他们跟家人团聚的机会。”
在白宫任职期间,黄征宇不但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履行他的份内工作,对美国政府运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他本人也接触到那些一般只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的最高领导人,有机会了解到他们鲜为人知但又非常真实的一面。还记得他刚进入白宫,在罗斯福会议室第一次与奥巴马总统谈话时,他问奥巴马上任后最大的心得体会,奥巴马的回答令黄征宇非常意外:“作为总统,其实到我这里的问题,都是不能解决的。因为能够解决掉的,就不会送到我面前,所以我作为总统的绝大部分任务就是——解决那些不能被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回答仅停留于此,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满意。奥巴马接下去说出了干货:“我的特点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我能虚心理解幕僚们说的话,我能总结,并且我勇敢地做出我觉得对的决定”。
在走进白宫之前,黄征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之后入职英特尔公司。在英特尔公司工作短短几年,他因为表现优异获得连续的快速晋升,后来又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再回到英特尔公司后成长为公司内部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黄征宇在英特尔公司曾担任迅驰(Centrino)无线移动技术产品经理一职,负责整个产品的管理、生产、推广和销售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工作时黄征宇一直努力地建立中美两国在计算机无线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关系。当时的中国在国际计算机无线技术研发、设计和标准制定领域,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其主要技术和标准由欧美国家控制和掌握。但一些少数能够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认为,未来的市场一定属于中国。为此,黄征宇努力地说服了英特尔公司的高层,在2006年与公司的副总裁一起到北京拜访了当时的国家信息产业部娄勤俭副部长,进行了深入的会谈。这次会谈同样给了黄征宇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黄征宇看来,中美两国的最终诉求并无二致,但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安排的顺序不一样,彼此之间很难达到认同。所以那次原本很有建设性的合作非常遗憾地没能实现,而英特尔公司当时的最大竞争对手诺基亚公司获得了和中国政府的合作机会,这也是黄征宇在进入白宫前最让他扼腕叹息的一段工作经历。
国际援助局局长特别助理任期结束后,黄征宇面临很多选择,是继续留下从政,还是回英特尔公司做高管,抑或是自己独立创业?黄征宇选择了挑战最大的创业之路。因为唯有创业才是年轻时做的事,才能不让自己在年老时后悔。在创业的道路上,黄征宇更加明确地知道,作为华人的他应该充当好中美之间的桥梁作用,况且未来一定是“全球公民”的时代,他清楚地意识到“唯有不断跨越自己,理解并融合彼此,才能获得更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和共赢”。
黄征宇生于上海,也从这里出发迈向世界,长大后的他游历了70多个国家,在德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地方生活和工作过,但只有上海让他始终挂念,因为这里是黄征宇始终魂牵梦绕的家乡。静安区的老房子如今依然“亭亭玉立”,儿时的同伴也已“拖家带口”,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更是时刻提醒自己是“阿拉上海人”!记得黄征宇曾经和笔者开玩笑说,要感谢父母的地方很多,长大以后才发现要感谢父母的地方必须加上一条,就是逼着自己到美国后继续说中文,现在回到上海后,发现还要再加上一条,就是从小在家里还被要求一直说上海话。其实,父母的良苦用心黄征宇是真切明白的,不改的乡音正是父母在时刻提醒自己永远都是一名中国人、一名上海人啊!
虽然黄征宇10岁就随父母从上海去了美国,但是儿时的记忆仍然让他对上海如痴如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征宇一家像其他上海人家一样,在经典的石库门老房子中过着幸福美满的三代同堂生活。一觉醒来发现爷爷一直在酷暑中为他扇扇子的场景,至今黄征宇仍历历在目;与表哥一起在马路边的梧桐树下裸身洗澡的回忆,每次想起都让黄征宇觉得充满童趣。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燕子姐姐”,当年刚上幼儿园的黄征宇曾因“够可爱”,还被选中上了燕子姐姐的电视节目,幸运的是因正确抢答“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获得了当期节目好多个奖品。黄征宇记得当时在场的好多小朋友都拼命举手,但唯独他不但一边举手,还一边高喊“我知道,我知道”。燕子姐姐亲切地叫他回答,而他却冲上台拉住燕子姐姐,因害怕别人听到答案,把小手聚拢嘴巴用耳语告诉了燕子姐姐答案。
小时候的黄征宇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一直梦想长大后成为英雄好汉式的人物。如今的黄征宇依然在实践自己的豪情。英特尔公司和中国的合作虽然没有最终成功,但是黄征宇始终相信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中国最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对世界最前沿发展趋势的了解学习和消化运用,也就是他一直深信和倡导的“跨越自己,融合共赢”。黄征宇现在要做的就是中美两国人民“融合共赢”道路上的“工程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画面就要切回到黄征宇18岁那年,那时他第一次返回上海。他找到了曾经的任课老师,见到了他小学的同学。老师还在教书,有的同学考上了大学,但也有一些同学高考落榜后直接参加了工作,大部分人都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但其实在多年前,大家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甚至都是在同一个弄堂里嬉戏玩耍的小伙伴。这一次的返沪见闻让黄征宇认识到“别小看一个小小的选择,却可能会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而这些选择,最早都来自于人们是否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的选择?”在国外一直接触社会顶级人群的黄征宇越来越清楚,一个人或者家庭如果要向上发展,自力更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更需要对优质机会的认识和把控,还要对长远发展有足够的眼光和定力。
例如,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而在美国和欧洲,为什么至今还有上百年历史的顶级家族在代代传承着良好的家庭文化和优质的财富?为什么国际上那么多名校倡导“领导力”的教育,重视创新而严惩抄袭复制?为什么哈佛商学院第一门课程既不是时髦的经济学,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而是“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 因此,黄征宇的事业和使命就是努力向社会、向人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把全球最精英群体的理念、经验和方法带进中国。
为了向国内的人们提供更好的人生机会,现在的黄征宇经常是中国和美国两地跑,几乎有一半时间要呆在上海。他在国内创办的公司已有好几个,横跨金融、投资、地产和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这些公司与其说包罗万象,不如说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国人客户创享更加丰盛的人生。以黄征宇创办的、面向高净值家庭提供海外金融服务的宇沃资本为例:宇沃资本是客户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宇沃资本所做的一切只为帮助客户走上一条财富和幸福代代传承的康庄之路。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自由和幸福是生活最主要的两大价值。回顾过去的数百年,那些真正实现这两大价值的人们都先拥有了更加先进的生活方式和财富理念,再去践行并取得收获,宇沃资本正是倡导和实现这些先进生活方式和财富理念的行业领导者!
曾经的白宫学者也好,如今的多个公司创始人头衔也罢,这些在黄征宇看来都是帮助自己现在回馈社会的历练和资本。出生地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定居地美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移民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碰撞、融汇和创新是这两个地方最相同也是最精彩的话题。一百年前,黄征宇的祖父辈怀揣着梦想迁徙来到上海,如今黄征宇又带着帮助更多人“创享丰盛人生”的使命回到了上海,历史总是相似,但又以螺旋式上升发展,黄征宇正以厚积薄发的气势,为新时期的上海发展注入自己的豪情壮志。
本文首发于《上海画报》
2016年4月刊 人物专栏
《上海画报》由上海市委倡办于1982年,是在市委宣传部、市府新闻办、市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下由上海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份以摄影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综合性中英文期刊。数十年来,《上海画报》用它的镜头摄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和上海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万千新事,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城市和上海人民精神风貌的变迁,成为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