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妇女节,说说我妈妈和希拉里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我想说说我妈妈,也想说说希拉里。

 

我十岁之前都生活在上海,相信七八十年代的小孩都有跟着父母去单位一起玩的经历。我妈妈当时是上海第二棉纺织厂的一名财务,每个周末她总会带着我去厂里。

对我而言,妈妈的单位就像一个新世界,在她忙自己工作的时候,我便有机会跟着工人叔叔去这个新世界参观。记得有一次,车间里的一位老工人在地上捡了一枚螺丝钉送给我。当时我特别兴奋,因为我亲眼看到一个个纺织车间里,无数架大型纺织机日夜不停地工作,发出轰鸣声,他们好像一个个巨型的机器人,吸入的是棉线,吐出来的却是整匹的棉布。而我手中的这颗螺丝钉,恰恰是这个机器人里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我握着它,感觉好像就能控制这个机器人了。它成为我小时候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微信截图_20160809112246

 

在上海,我们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邻居,很可能都在同一个厂里工作。厂像一个家庭,我们的城市也像一个大家庭,无论医疗,教育还是各类消费品都是按需分配。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总是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我们前方的路也早就可以预见。记得有一次,我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的问题,我想了很久回答“不知道”。妈妈非常沮丧,到现在她都常常提及这个话题,她觉得当时的我应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说出“做科学家,做教授”这样的答案。然而,我当时只是觉得也许将来能做很多事,但到底想做什么,自己还不清楚,也许我什么都能做。

 

去到美国之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在这个国度里,每个人仿佛都在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忙碌,无论是舆论的权利还是自由的权利,甚至是拥有枪支的权利…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侵犯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也恰恰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对未来他们大多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只要努力争取,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无论是宇航员,明星,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只要你想,并为之付出努力,你就可以。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在这个争取过程中失望、气馁甚至放弃。总而言之,这和我十岁以前的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反差,因为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变化的、需要自己争取的。

当时作为新移民,我们家里一致认为文化融合很重要,既要积极进入美国主流圈,不狭隘地只混在华人圈子里,又绝对不能放弃中国文化的教育。所以,我现在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想想还多亏了我妈妈的坚持。她自己本身也适应得很好,由于之前读的大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在美国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退休之后还去考了IRS证书和SPA证书,义务为新移民和老年人在租房、交通、医疗保险和申请社会福利等方面提供资讯和帮助。

 

正因为妈妈对子女教育的坚持和重视,使得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之后进入斯坦福和哈佛也产生很大的帮助。在我妈妈之后,我在美国结识到对妇女儿童教育最重视也是地位最高的女性就是——希拉里。

 

在希拉里的女儿六七岁时,克林顿由于要参加州长竞选,不得不面临被竞争对手“泼污水”的情况。为了使女儿不被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到,希拉里决定让她提前感受这种困境。她让女儿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她的父亲和对手,反驳彼此的观点,而希拉里和克林顿也参与了进来。渐渐地,孩子知道了如何适应“看到她深爱的人受到人身攻击”。而在几年后的总统竞选过程中,这种训练也使孩子在面对更残酷的政治环境时变得坚韧。

其实希拉里本人在幼年时也遭遇过类似挑战,只不过她面对的是大部分孩子都会面对的困难:如何融入新环境。当她被新家附近的孩子欺负时,她的母亲选择站在窗户后面,对她说:“我们家里可没有胆小鬼。”这使得希拉里不能回头,靠坚强慢慢赢得了许多朋友。

希拉里借鉴了非洲的一句古老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其中暗示着艰辛以及人们所应付出的努力程度。随后,她以这一理念为根本,写出了《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这本书,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在《举全村之力》中你会看到,希拉里并不只是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她经常将自身遇到的教育问题扩展到整个美国社会(也就是书中所指的“全村”),试图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这本书问世后,因为触及美国教育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因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样,由于教育子女的共性所在,它也可以为中国读者带来很多启发。

 

微信截图_20160809112234

 

希拉里觉得,对每个家庭来说,都需要在纪律和关爱之间寻找平衡。多数时候,家庭是需要向“村庄”寻求帮助,比如让孩子参加公众活动,在社区机构、学校等场合找到自己的生活支柱,而不是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在游戏中心消磨时光。只不过,有些时候——尤其在面临伤痛时,一些家庭会选择规避与沉默,不愿向“村庄”求助,有时“村庄”也会漠视其存在,而这往往是悲剧进一步发展下去的致命因素。

“形成钢铁意志和必要技能,从生活的各种压力中挖出一条出路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任务。”希拉里说。与此同时,尽我们的所能让孩子也具有这一能力,则是“我们对他们和村庄所承担的终身的责任”。

 

我是在白宫做国际援助局局长特别助理的时候,遇到当时任职国务卿的希拉里。和她共事之后才发现,希拉里其实和电视中的铁娘子形象蛮不一样的,她的亲和力很强,和同僚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还喜欢互相拥抱。

希拉里有一点我印象很深刻,她特别注重妇女问题,记得那年我在白宫时,有幸见证希拉里启动了一个很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叫做全球清洁炉灶联盟。这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全球炉灶和燃料的半官方组织,由希拉里与联合国基金会共同发起,于2010年9月21日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十五届会议上宣布成立。因为希拉里在当时发现许多贫穷国家做饭还是用小火炉的,就是用煤或者木头的那种,产生的烟雾很容易让人中毒,产生疾病,而做饭又基本上是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很多移动便携式的小火炉到那些贫穷国家和地区,于是她与联合国基金会共同发起这个组织,帮助了很多家庭和妇女,使他们避免受到燃煤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毒害。截止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为上亿人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好处。

 

不管在中国上海,还是美国白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我都有幸看到也遇到那些伟大的女性,她们的伟大与金钱财富、政治地位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只因她们拥有勇敢而乐观的心、独立且包容的性格,也敢于承担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活得漂亮,活出精彩!

祝愿全世界的女性节日愉快:)

 

知识小百科

 

《举全村之力》是美国作家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创作的小说, 2009年4月1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并出版。本书的核心是希拉里身为人母的体验,以及几十年在为儿童工作的经历中所确立的观点。她特别提到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罗伯-格鲁恩沃尔德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它表明: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是最节约成本的公共投资之一,它降低了儿童的依赖性,提高了终生收入。其实,《举全村之力》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那就是:我们人人有责。只要面对挑战,永不放弃孩子,我们就能重建一个世界。

在超过38年的时间里,希拉里对孩子们投入了持之以恒的热情,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事业。她走遍全世界,观察到了各个国家在培养儿童方面的举措。希拉里长期以来的经验——不仅仅是身为母亲、女儿、姐妹和妻子,而且是作为律师、法律专家和政治家——巩固了她内心的信念:孩子们如何发展、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取得成功,这一切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支持、帮助家庭和个人密不可分。换言之,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